【环球新视野】郑州市鑫苑社区:八旬老人创办“家庭日报”传承最美家风

来源:大河网 发布时间:2023-04-21 08:55:39

于正中和他的“家庭日报”

6年来,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鑫苑社区退休党员于正中坚持手写“家庭日报”,32本册子、2800多期、重达20多斤,内容上至国家时事下至家庭琐事,既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也传播教育、健康等方面的知识,不仅成为家人情感交流的桥梁,还走出家门让更多人得到启发。


【资料图】

从小写到老 退休后开始“办报”

1936年,于正中出生在耕读传家的大家庭,受到身为教师的伯伯、叔叔的影响,他从小就爱看书爱学习,又受到擅长隶书、经常为村民义写对联的外祖父的感染,在潜移默化中爱上了隶书。因为于正中的书画成绩突出,上学时还当上了学校黑板报及画刊组长。

让于正中深感幸运且其乐无穷的是,凭借从小练就的一技之长,他一直以来都是单位的宣传骨干,直到退休后还能发挥余热。

1996年,于正中退休后跟大女儿生活在郑州,当时儿子在上海工作,小女儿在深圳,还有更多亲人生活在全国各地。“虽然平时经常写信、打电话联系,但孙辈们毕竟从小不在一起长大,相互之间了解不多。如果能把各家的事情都集中到一起分享,对增进家族凝聚力肯定有好处。”于正中就萌发了办一份“家族报纸”的想法,并得到了亲人们的支持。

充满动力的于正中迅速行动起来,自己设计报头、安排文章、画版样、找印刷厂……1999年3 月2日,第1期“于氏家报”正式出炉。于正中刊发了自己回忆爷爷的文章,刊登了部分亲友的近况和联系方式,还摘录了《别把孩子惯懒了》这样的教育文章。他印了20份,分别寄给在各地的亲友。随后半年时间里,于正中办了9期“于氏家报”,后来因为郑州市一所民办医学院请他去当班主任,这份“报纸”只能暂时“停刊”。

于正中在整理“家庭日报”

“大报”变“小报” 走到哪办到哪

近年来,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让亲人之间有了更丰富、更便捷的联络方式。但于正中仍记挂着当初那份未能坚持下去的心愿,2016年,他又生出一个想法:“家族的‘报纸’办不成了,我还可以为自己家办个微型‘家庭日报’嘛!”

于是,写了一辈子日记的于正中把日记改成了“家庭日报”,并定下“办报宗旨”:围绕“家”字做文章,家事、国事、天下事,做到融知识性、趣味性于一体。于正中把当初“于氏家报”的8开大纸张换成A4大小的册子,刻了一个供自家“家庭日报”报头用的“印章”,每天都会认真标上日期和总期数,一页一期,可容纳2到5篇文章,由于正中自己编写。  

小女儿于冰说,父亲自从开始办“家庭日报”后,家风教育就没中断过,走到哪都随身带着册子和工具,如果他准备长时间到哪个孩子家住,别的孩子就会把之前的所有“报纸”册子寄过去,让他能随时翻阅。父亲每天完成一期“报纸”,就会发在鑫苑社区党员微信群中分享,让大家给他提建议。

不管年龄多大依旧坚持学习探索

于正中的“家庭日报”还走出了家门,成为助力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扇窗口。2021年7月,作为一名老党员,于正中还把“家庭日报”作为理论学习的阵地,转载了《全党学党史的深意何在》《党史怎么学》《了解党的历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情况》等一系列文章、照片多达130余篇(幅)。他把这些“报纸”都转发到了社区党员群,党员同志无不叹服敬佩。“家庭日报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,走出家门,扩大宣传范围,让社会了解家庭,我想也是一种积极正面的选择。”于正中认为。

于正中表示,不管年龄多大,他依旧愿意去学习,去探索,去拥抱新知。今后,他还要不断提高“家庭日报”的质量,紧跟新时代,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热点问题,要真正让新思想、新文化“占领”家庭阵地。

“这是我们的传家宝,也是我们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”于正中认真地说。从家庭汲取精神动力,让家风代代传承,于正中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家庭的故事、党的政策、社会的变迁,也成为鑫苑社区一道独特的精神风貌,让更多家庭看到榜样的力量,引领构建和谐和美家风。(王君杰 胡新静/文图)

标签: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大西洋饰品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沪ICP备2020036824号-2   联系邮箱: 562 66 29@qq.com